中共六安市教育体育局委员会 六安市教育体育局2025年工作要点
2025年全市教育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教育工作部署要求,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人民属性、战略属性,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持续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着力实现“十四五”规划顺利收官,推动教育强市建设开好局、起好步,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六安篇章贡献教育力量。
一、聚焦纲举目张,推动教育强市建设实现高质量开局。
1.健全教育强市建设重点任务落实机制。依据省《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的实施意见》工作部署,细化我市贯彻落实举措,制定《实施意见》任务分解表,清单化、闭环式抓好工作落地落实。
2.加强教育改革发展战略谋划实施。总结“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情况,启动“十五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建立重大政策调研机制,组织实施若干重大课题调研,加强对调研发现问题解决和调研成果转化的督查督办、跟踪问效,推动调研更好服务教育政策研制实施。加强教育强市建设主要指标动态监测和分析挖掘,支撑教育决策和精准调控。
二、聚焦政治引领,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3.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格落实党委会“第一议题”制度,坚持全面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健全完善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常态长效机制。持续抓好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重要思想概论》、《论教育》等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引导广大干部师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加大重点工作督查督办力度,按时保质办理领导批示件,实施“清单+闭环+全过程”管理。
4.持续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建设。深入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持续完善协调运行机制。巩固拓展中小学校基层组织建设,推动“红圃先锋”党建品牌建设,进一步提升学校党建工作与教育教学相互融合质效。加强教育系统基层“五好”关工委、基层工会建设。
5.驰而不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巩固深化党纪学习教育成果。经常性加强党的纪律建设。持续纠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精简规范会议文件和“督检考”事项,为基层减负。
6.维护教育系统安全稳定。实施学校本质安全提升工程,有序推进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常态化组织校园安全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抓好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
三、聚焦立德树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7.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高质量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发挥本地红色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两源两地”、大别山精神、淠史杭精神等六安特色文化资源和生动鲜活的实践成就,将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英雄模范先进事迹等引入思政课教学,持续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等育人品牌,扩大思政课品牌影响力。推进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打造一批“大课”“金课”。
8.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深入推进“德智体美劳”五大行动,持续推进省级实验区建设。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做好全国急救教育试点学校和健康学校申报工作,提升建设质量。实施深化学校体育改革行动,紧盯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核心目标,制定全面加强学校体育的硬措施。着眼提升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建设质量,持续加强和改进校园足球工作。推深学校美育工作,全面实施美育浸润行动。深入推进劳动教育,用好建强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做实学校国防教育,高质量完成年度学生军事训练任务。抓好科学教育实验区、实验校建设,构建中小学科学教育生态系统。推进“爱的教育”。落实全面加强和改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的若干措施,持续加强近视防控工作。健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系。
9.推进教材和语言文字工作。指导各地各校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稳妥做好2025年中小学教材选用使用和义务教育国家课程新修订教材替换使用工作。规范中小学教辅材料和课外读物进校园管理。深入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攻坚和质量提升行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传承发展系列工程,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高质量普及。
四、聚焦能级提升,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10.加强高等研究院项目申报和管理工作。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强化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认真做好2025年安徽高等研究院校企联合科研与人才培养项目申报和管理工作,为有关企业提供指导服务,切实加强条件保障。
11.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意见,持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新立项建设一批高水平现代产业学院,提升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市域产教联合体、县域产教融合体和职教集团实体化运作水平。稳妥开展高中阶段职普融通试点,完善基础教育阶段职业启蒙教育制度。健全中职高职贯通培养机制,探索3+4等联合办学,办好高职专业学院和高职中专分校。积极申报第二轮国家“双高计划”,扎实推进省级“双高”“双优”建设,统筹推进专业、教材、课程、师资、实训基地等职业教育关键要素建设,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推进职业教育办学能力高水平、产教融合高质量。做好六安技师学院、金寨技师学院合并设置六安应用科技职业学院工作。
五、聚焦优质公平,提升教育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
12.持续优化基础教育资源配置。完善基础教育学位预警调度机制,重点做好对即将到来的普通高中入学峰值应对,贯彻落实好省政府关于推进普通高中扩容指导意见,通过新建改扩建、挖潜扩容、学段资源贯通共享、职普融合发展等多种方式推进普通高中扩容。完成皖北地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4所学校结对任务。启动实施六安市基础教育优质资源扩容工程。因地制宜适当增加公办园学位供给,推进县域义务教育校共体建设试点。
13.推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推进舒城县、叶集区、霍邱县迎接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省级督导评估工作。持续推进“安心托幼行动”,按要求完成新建、改扩建公办园省定目标任务。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推进机制,抓好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国家实验区、实验校建设,落实省级示范创建区、校建设任务。积极推进霍山县达到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县认定标准。指导金寨县、金安区做好迎接省级督导评估工作。大力改善县中办学条件,继续实施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项目,深入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推进县域高中办学水平整体提升。强化特殊教育普惠发展。做好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等教育关爱工作。
14.持续巩固“双减”成果。提升校外培训治理水平,持续加大无证培训、隐形变异培训、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开展学科类培训等违法校外培训行为处罚力度。提高课堂教学和课后服务质量,严格落实作业管理。加强教研支撑和校本教研能力提升,注重加强学生思维训练。
15.加强全民终身教育保障。打好老有所学行动收官战,持续推动基层老年教育机构扩容提质。探索学习型城市建设监测常态化工作机制,推进县域社区学习中心建设,推动数字赋能学习型城市、学习型社区建设。
16.提升教育服务乡村振兴能力。优化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提升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快补齐农村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短板。持续开展控辍保学工作。精准资助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规范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加强乡村教师补充配备和精准培训,落实乡村教师生活补助政策,实施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岗位计划,加强乡村教育领军人才培养。
六、聚焦强基固本,培养造就新时代高水平教师队伍。
17.弘扬教育家精神。贯彻落实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推动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培养培训、管理评价、荣誉激励全链条,贯穿课堂教学、科学研究、社会实践各环节。把师德表现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首要要求,持续开展“皖西最美教师”等先进典型选树宣传工作,健全师德师风管理制度,常态化开展师德师风警示教育,加大师德失范行为惩处力度。
18.统筹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做好教师资格认定改革工作。会同市委编办落实中小学编制动态调整等政策,深化中小学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强教师交流轮岗,结合中小学布局调整,推动教师队伍实现跨区域、跨学段、跨学科合理流动。继续贯彻落实“银龄讲学计划”。巩固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成果。稳妥有序落实国家延迟法定退休年龄重大改革任务。积极落实国家、省出台的尊师惠师优待政策,进一步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持续巩固深化规范社会事务进校园为中小学教师减负专项整治成果,维护教师职业尊严和合法权益。
19.完善教师发展支持体系。实施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坚持分级培训,做好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国家级、省级培训计划派训工作。实施教师学历提升行动,不断提高教师跨学科跨学段教书育人能力。以工作室建设为重点,实施名班主任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持续实施国家和省级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七、聚焦改革攻坚,激发教育发展活力动力。
20.健全教育评价和督导评估体系。深化教育评价改革,遴选教育评价改革年度优秀案例,持续抓好中央及省级违反教育评价改革禁止性规定整改工作,坚决遏制扭转不科学评价导向。多措并举确保各项教育招生考试安全平稳,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流程规程,发挥好教育招生考试的评价导向作用。健全完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等制度,优化考试招生录取模式,减少高中阶段招生录取计分科目,调整理科实验操作考试组考方式,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21.引导规范民办教育发展。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持续巩固规范民办义务教育发展专项工作成果,开展民办学校规范办学防范化解风险专项行动,建立问题清单和整改台账,持续推进民办学校办学风险防范化解。加强民办普通高中管理,开展民办学校2024年度年检工作。
22.推动数字赋能教育改革发展。积极配合做好省教育专网工作,加大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推广力度,持续推进智慧学校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提升教育系统网络安全能力,夯实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更新迭代和安全运维保障,全力维护教育系统网络安全稳定。
23.推动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积极争取从长三角引入具有跨省合作办学成熟经验的优质学校或教育集团,开展共建学校、异地集团化办学和国际班等合作,办好六安一中国际班。继续做好与上海、合肥等地交流合作工作。
八、聚焦巩固提升,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4.推进依法治教工作。持续规范各级各类学校办学行为。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学习宣传贯彻工作。加强教育系统普法宣法和培训工作,常态化开展好“学宪法讲宪法”“江淮普法行”“法治微视频展演”等法治宣传活动,切实提升广大干部师生法治思维和法治工作能力水平。
25.健全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对财政教育投入实行常态化调度,守牢“两个只增不减”底线。加强项目预算编制审核,推进项目预算申报精细化、标准化、规范化。落实好学生资助政策,持续提升学生资助工作信息化、精准化水平。
26.提升政务服务和后勤保障能力水平。完善群众诉求即收即办机制,积极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依法推进政务公开,切实增强公开内容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一体发展,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认真做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提案办理工作。进一步提升教育政策宣传和解读力度,回应群众关切。开展中小学校课桌椅配备试点工作。